「人之所以會迷路,不是因為無知,而是因為自以為知。」-盧梭 很多時候,我們做出錯誤判斷並非因為笨或無知,而是因為我們的大腦習慣「憑感覺」做決定。人在用直覺看待事物時產生的直觀印象,很容易被感性或外力因素扭曲。要做出更好的判斷,並非死背所有數據,而是練習用數據思考。這份測驗從數據識讀的3個基礎出發設計不同的題型,作為衡量個人認知的工具、也同時作為練習數據素養的評量。
趨勢|過去20年來趨勢如何變化
觀察趨勢可以判斷事情變化的方向,而拉長時間,才能看見相對完整的趨勢。確立統計方法相同的一段時間,觀察數據的走勢,思考可能造成變化的原因。
比較|一個指標中誰的數值較大
沒有比較的數字沒有意義,用不同的基準做比較,才能看見所在的位置。找尋適合的分母作組別內的比較,進一步,用同類別的相關指標進行組別間的比較。
組成|特定族群每10個中占幾個
檢視整體分佈與各組差異,從不同角度分析事情,才能見樹又見林。先選擇一個具代表性的指標,觀察整體統計的分佈、再進一步檢視出現差異的組別。
「數據會說話,但也會說謊。」 一份數據的可信度和發布單位並沒有絕對的關係,真正的關鍵其實在於細節。因此,我們設定了3個檢核標準,來選擇測驗中的100個數據:
1.選擇「有公開統計方法」的數據
很多時候我們對數據的解讀其實和真實定義天差地遠。透過檢視統計項目的定義及統計方法,才能確保數據與社會課題的指標一致。
2.選擇「統計期間超過5年」的數據
數據容易受到單年度特定事件或抽樣誤差的影響。選擇連續發布5年以上的統計報告,通常較能確保數據的穩定性。
3.選擇「統計方法一致」的數據
數據的統計方法不時會隨政策、法規變革。確認選取的資料,統計方法及定義一致,才能進行跨年度、跨類別的比較。
修正部分題目的文字,減少填答過程中可能的困惑!
針對「近5年平均」的題目修正詳解計算方式,重新以各年度原始數值計算五年平均的數值,但不會影響參考答案。
在結果分析的頁面中,我們重新修正了「逐題詳解」的圖表呈現,搭配題目提供更完整的對應數值!
製作團隊從2019年開始有系統性的整理資料、設計測驗、並經過數次的反覆測試,完成了第一個以臺灣的重要社會議題出發的認知測驗。未來測驗將持續改版與修正,我們希望在過程中能了解你的意見,讓我們能做得更好!
如果你對測驗及題目有任何疑問,歡迎來訊和我們討論,我們非常期待聽到任何改進的建議!